分析程序在實質性程序中識別錯報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首先,通過對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分析。例如,企業的銷售收入通常與銷售數量、銷售單價相關,若已知銷售單價穩定,銷售數量有一定增長趨勢,那么銷售收入也應相應增長。如果實際情況是銷售收入大幅下降,這就可能存在錯報。審計人員可以計算銷售數量與銷售收入的比率,與以往期間或同行業數據進行對比,若差異較大,就需要進一步調查是否存在收入確認不恰當、銷售退回未正確記錄等問題。
其次,對關鍵財務比率進行分析。像毛利率,它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若企業的毛利率在某一期間突然大幅波動,高于或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或企業自身的歷史數據,就可能暗示存在錯報。可能是成本核算不準確,如多計或少計生產成本;也可能是收入確認存在問題,如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審計人員可以深入分析成本構成和收入確認政策,以識別潛在的錯報。
再者,進行趨勢分析。將企業若干期間的財務數據繪制成圖表,觀察其變化趨勢。例如,企業的費用通常會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而合理增長,如果某一項費用在某一年度出現異常的大幅增長或下降,就可能存在錯報。可能是費用的記錄不完整或存在虛構費用的情況。審計人員可以進一步檢查相關的費用憑證和審批流程,以確定費用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另外,與預算數據進行比較也是識別錯報的重要方法。企業通常會制定年度預算,將實際財務數據與預算數據進行對比,若差異較大,就需要關注。比如實際的生產費用遠超預算,可能是成本控制失效,也可能是存在費用的錯報。審計人員可以審查成本預算的編制過程和實際執行情況,查找差異產生的原因。
最后,與同行業數據進行對比。不同行業有其特定的財務指標和經營特點,將企業的財務數據與同行業其他企業進行對比,可以發現企業是否存在異常。如果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遠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可能暗示企業存在過度負債或資產質量不佳的問題,審計人員需要進一步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和資產計價的準確性,以識別可能存在的錯報。
總之,分析程序通過對各種數據關系的分析和比較,能夠